戈,中华文明所特有的啄击钩杀兵器

2799 admin
世界杯历届冠军名单

戈的钩啄攻击动作比长矛的刺杀动作更适合在短暂的错毂期间施出,命中率也更高。钩杀更能利用战车前进的动力,将对方的肢体切断。啄击在戈刺入人体后,可以将对方钩在地上拖行。拖行中戈的下刃可以利用对方躯体与地面的摩擦力,从人体中再度钩出,在对方身体上划开一个又深又长的可怕伤口。可以说,戈简直是一种专为车战而生的兵器。车战最兴盛的时候,也是戈应用最频繁的时候;车战衰败后,戈也随之被一同淘汰了。从这个角度看,戈的命运与车战休戚相关。

然而最早的戈实际上是作为一种纯粹的步兵用武器出现的。早期的戈多为短柲,在已发掘的商周武士墓葬中,发现陪葬的戈常见柲长为70~100 厘米。另外在殷墟遗址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在一处宫殿建筑的柱基底部清理出一具挺身跪坐呈警卫状的人牲。该名人牲在被掩埋时手持一件玉戈,从填土痕迹来看,武士身上可能还穿戴有盔甲,据推断应是一位在宫殿修筑过程中自愿作为牺牲祭地的商代武士。其右手握持的玉戈的木柲痕迹保存良好,经修复后测量柲全长约为80厘米,为典型的步战用兵器。

殷墟遗址还发掘出另一具同样呈警卫姿态的人牲遗骸,该名人牲不但右手持有短戈,左手还持有一面较大的方形步兵用盾牌。70~100 厘米长度的兵器是步兵在持盾状态下最合适的单手用主战兵器。无论是先秦短戈矛,还是汉代以后出现的钢铁制刀剑,长度基本都在这一范围内,既能保证攻击范围和攻击力,又不会因为兵器过长而造成出招不便,降低灵活性和命中率。另外,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商周早期的戈,戈援与柲之间夹角基本成直角,这也证明了戈最早是一件纯粹的步兵武器。这样说可能有点不太好理解,其实这是从武器使用的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

(上图)殷墟遗址中发现的持戈武士人牲

戈最直接的攻击方式就是使用者手握木柲尾端,高举手臂猛挥啄击对手。在戈援刺入对方身体后,最合适的后续动作并不是直接向后方拉回进行钩杀,这样的招式必须将攻击动作分解成两个不同的动作。从发力上看,需要向两个不同的角度上分别发力,这违背了战场武艺必须流畅迅猛的根本原则,无法在一瞬间完成。尤其是第二个向回拉的动作,势必导致使用者身体向后用力,重心位置随之发生变化,不但不利于战士迅速转回防御状态,甚至可能容易被对方顺势前突撞倒。此外这样的攻击方式还容易因应力角度问题造成戈的内部、木柲榫孔和捆绑用绳索联结处的损坏。

最合适短戈的攻击方式,应该是在完成啄击后,持兵器的手继续沿攻击方向向下向内侧挥动,从而带动戈援的下刃持续切割伤口边缘,这时戈援与人体之间的夹角逐渐成钝角,下刃可以发挥出强大的切割力。最终戈援的尖锋从人体中破出,留下一条又深又长的伤口。最后戈援彻底与人体组织脱离,完成一次杀伤过程。这样的杀伤过程,直观来看与铁镐挖地时镐头翻开表层土壤的动作十分相似。从这个角度看,戈绝对不是简单从斧减重而来的,又或者单纯地从农具镰刀转化而来,而是同时综合了两种利刃各自的优点与特色之后产生的。

换个角度来看,兵器是人手的延长,而戈的进攻动作很像反手握持匕首时的攻击动作,只不过利用了木质的柲,将人的手臂进行延长。总而言之,戈应当是一种专门为战争设计出来的武器,绝非生产工具在战场上的简单应用演化。显然戈援与木柲呈90度的垂直布局有利于步战中士兵更准确快捷地攻击。这种垂直布局完全就是为步兵格斗设计的。如果将这样的戈直接用于车战,因为啄击时戈援刺入人体的角度不同(使用者手臂位置远高于目标被啄击部位),杀伤后戈援运动方向与轨迹的不同,致伤效果可能弱于步战,还可能造成兵器的损坏或因发生钩挂而遗失。

戈还有另一种出招方式:推击,利用戈援的上刃对敌人进行杀伤。当敌人将盾牌举高时,可以将戈援上刃瞄准敌兵下身的薄弱部位,如大腿、膝盖、脚踝等。握紧戈柲突然发力,发力方式类似于用刀剑进行突刺,让戈援上刃去切削对方的腿部肌肉与血管,或者割断对方的脚踝部跟腱。推击的整个杀伤过程类似于用一把短刀对敌大腿、脚踝等部位的水平角度劈砍。击中对方后还可以像挥舞镰刀那样稍微左右挥动,让上刃发挥出更大的切割力。此外在对方欲实施对我啄击时,也可以迅速使用戈首招架住对方的戈柲,援部顺势沿着对方的戈柲向其手部平推,利用戈援上刃去切断对方的手指,迫使对方收手放弃进攻,或者丢下戈丧失攻击能力。对于这种攻击方式而言,戈援与柲成90度夹角或是成100度夹角对杀伤力的影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优化了推击的角度,让上刃在切割过程中的威力更大。

但对车战而言就不同了,同样是这个夹角,却让戈的平推杀伤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战车上甲士用戈推击时,只要发力伸直手臂让上刃能命中目标,就能利用战车的冲击力来切割对方肢体,而不用像步战中那样左右挥动提高切割效率。100度夹角的产生,让戈援击中目标时上刃线与攻击路径的垂直关系变得带有一定角度,让原本戈援上刃对目标类似直刃刀剑的“硬剁”变为曲刃刀剑的切割式劈砍,充分利用了援的上刃。

(上图)先秦皮革盆领

这些小改进,让戈从战车上施展出的推击与钩杀变得可怕起来:如果命中四肢关节,可能会将对手的四肢直接从躯干上扯下来,如果命中脖子,则可以一下子将头颅斫下,为此,春秋后期的甲士皮甲上专门增加了盆领这个防护结构来应对如此可怕的攻击。当然,盆领也是肩部防护的重要补充部分,掩护住头盔的下沿,可以防御来自侧上方的勾、啄等攻击。两汉至南北朝初期,使用卜字戟的骑兵也会利用戟的横枝施展出同样的招式,因此此时的骑兵铁甲上也出现了造型夸张、尺寸较大的扩张式盆领。在应对铁戟叉杀的同时,该结构也可以增强护甲颈肩部对缳首刀劈砍的防护力。

本文摘自《步兵崛起:先秦千年步兵进化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快速查找/打开host文件的方法 培育一个教师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