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一个教师社群

4331 admin
世界杯历届冠军名单

性别友好教育者成长计划过去半年,教师心声社没有启动新项目。但我有参与其他项目继续支持教师群体。想在这篇文章里和大家分享,我与伙伴们共同培育教师社群的经历。

去年底,我以社群支持的身份加入「凿光计划」。这是一个性别友好教育者的成长计划。通过半年时间,结合线上专题工作坊、社群共学和实践支持的方式,为关注此议题的教育者们构建一个安全、支持性的成长空间。

开展性别友好教育的旅程,恰似在“凿光”:在性别刻板印象这堵又高又厚的墙上,通过日复一日的微小努力凿出一丝光的缝隙——它需要探索和行动的勇气,持之以恒的耐心,还有见缝插针的智慧。

具体来说,我们招募了近30位认同性别友好教育理念的中小学教师和社工。她们每月围绕特定学习主题(如身体意象、性别角色与同伴关系等)在线上进行互动,通过分享教育观察、主题阅读、开展教研共创,以及参加各类社群活动来共同学习和成长。

项目关注三个维度的目标:性别视角的理解与运用、社群交流与支持、行动计划落地,我的工作聚焦社群交流与支持的维度。

先说我们做到了什么,持续的高质量讨论,社群活跃用户≥85%,群内资源、案例分享数250+,40次提问求助;17场社群活动;老师们进行了92次课堂实践(截止4月30日)。

朋辈之间相互激励的程度,高于一开始的想象。

一位老师在群内分享学校妇女节的活动设计,启发了其TA老师筹备妇女节活动的方向。

社工伙伴在社群活动中分享了校园欺凌个案干预的系统视角;一位老师当时正面临学生行为方面挑战,活动中集中讨论了她的案例,在活动结束后几周,她联系学校心理老师、家长,共同讨论支持学生的方案。

5月社群内关于性别友好教育课题研究的分享,激励了两位老师完成手头上的论文并投稿。

还有持续关于公共场合抵制二手烟的讨论,到项目结束,好几位伙伴变得更勇于制止公共场合抽烟。

我们怎么做到的呢?

如何培育一个安全、支持性的教师社群首先要有连接大家的纽带,即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一群人一起做发自内心有热忱的事情。

其次是共识和基本原则,并在持续的互动中,践行这些原则。

尊重每一个人,倾听TA

没有专家,每个人都有智慧

欣赏彼此,每个人都独一无二

一群人可以比一个人走更远

好的社群,需要所有人共建

大胆表达,放心求助

接着,搭建社群机制,让成员们彼此看见,看到还有人在和我做同样的事情,看到相似的生命和职业经验,表达欣赏,以及让应对策略、课程内容等实践经验流动起来。

作为一个学习型社群或行动社群,在项目设计时建立输入和输出的循环。

还需要清晰的指引和不同角色的分工,协同推动目标的实现。

过去半年多,按照初期搭建的框架,我们培育了一个安全、支持性的教师社群。

为什么用“培育”这个词?相比使用“构建”、“运营”,把社群比作建筑或者潜在用户群,把社群比作植物更合适。

搭建社群机制,像为植物创建适合生长的空间,适宜的土壤、水、阳光和空气。

栽种植物后,需要持续浇灌,等待根系深扎、枝叶繁茂。培育社群亦是如此,离不开日常人际互动的滋养。

当伙伴感到被其TA成员的发言中伤怎么处理?

如何面对有的伙伴参与度低?有的议题在讨论中处于边缘位置?

教师支持,本质上是人的支持,听起来宽泛,具体怎么做,有时候会急于找通用的方法,但支持的发生,实际落在细节处,对个体的看见。

我也在和伙伴们共事中,向她们学习,看见不同伙伴的状态。

有的老师晚上需要照看孩子,只能旁听社群活动,很少发言参与;

年龄偏长的老师,更偏好听觉摄入信息,家中没有合适的设备加入线上操作;

有的老师习惯先做了再说,不需要太多事前的讨论。

这次培育「凿光」社群,验证了teachers for teachers(教师支持教师)模式的可行性。作为支持者的我们不是专家,也不需要一个全知全能的专家,靠单个人、组织中的几个人去支持教师不可行,单向的支持会有做不动的时候,一定要有相互的能量流动。

教师亲身经历着复杂多变的教育现场,个体的智慧能够互相启发,从而以群体的力量创造出解决方案,为有相似需求的教师提供参考。社群的价值在于激活这种互助潜能。

以上是对如何培育一个教师社群在理念和实操层面的总结。

「凿光」社群的成员中女性占绝大多数——这与教师行业的性别分布一致,关注性别友好教育议题的群体中,女性更是主流。当这样一个以女性为主的社群形成时,它会呈现出何种样貌?

女性的团结社群中有参与者、陪伴官和工作组的角色分工。但每个成员都可以作为主角,成为一个辐射的结点。工作组推动群内讨论,为团体提供动力;参与者轮流分享案例,为群内讨论提供话题;社群活动的发起人将Ta的经验或关注的主题带给大家。

参与者们反馈到

有时候在自己感到倦怠的时候,和学员的沟通反而能够给到自己很多的力量。

最开始,我只是想上一节预防欺凌和性别平等的课。但因为有了「凿光」以及社群伙伴们的存在,能够共同讨论教学设计、相互答疑解惑,看到群内老师们做了那么多事,我感觉自己也不能“输”,想做的事越来越多!

团体动力来自于联结和互助的需求。

这让我想起最近读到厄休拉·勒古恩在《无暇她顾》中对女性团结的描写——她将其比作流动的溪水,而非固定的结构“女性的团结称为流动会更好…………有协作力而非竞争性,灵活而非僵化。”

她进一步写道,"女性团结的力量来自互助的愿望与需求,往往也来自对摆脱压迫的追求,而非源自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对攻击性的高度控制。飘忽不定是流动的本质。"

后记这半年我经历了多次地理空间的移动、生活中的断裂时刻,「凿光」社群是变动中的稳定存在。不管我在哪个城市,当时工作、关系中的境遇如何,在社群中做的事情,可以给我带来能量和启发,感受到我在这里是被认可、发挥价值的。伙伴们像菌丝网络,彼此输送养分。

这几个月的讨论,也把身体、亲密关系这些对我个人很重要的话题,重新带入我的思考范围,让我对于关系、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有了新的想象和确认。

记得在项目开营时,带领工作坊的老师分享个人经历时说道,乌托邦很好,她真的经历过乌托邦,每一个小的乌托邦都有给她力量。

「凿光」社群对我也是一个小的乌托邦。

分而治之:全面解析分布式分离 Inference 系统 快速查找/打开host文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