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留守人杨丽,从美人到乞丐,独守荒山20年只为等人!
不仅仅女神本人如此,其居住生活的坏境更是难以想象的恶劣,在难以被称为房子的窝棚内,堆放着昆仑女神杨丽的全部家当,这些家当里除了各个途径的人带来的生活物资之外,几乎全部都是些废品乃至垃圾。
杨丽每天就这样的坏境内,对着往来的人笑,为奔袭的旅人带来慰藉,为几百公里变化莫测的无人区带来一份确定。
杨丽的存在,是昆仑山留给世人的一丝温柔,是新藏线自己为自己选择的女神。
二、她等待的人
关于杨丽之所以会守护昆仑二十余载,就像是神秘的昆仑深处一样,吸引着每一个拥有好奇心的人。而具体原因,当地也是众说纷纭,但是当地的各种说法里,都逃不开一个元素:等人。
昆仑女神在昆仑山,在新藏线上是在等人,等一个二十余年还没能归来的人,我国法律规定,失踪四年以上人口就可以申请宣告死亡,而二十几年还没出现的人,相信我们每个普通人都会以为,都会相信其已经不在人世了,于是抱着日子还得过下去的心态将旧人归纳进心底。
但是杨丽没有,她等了四年又等了几个四年,等了十年又等了十年,渐渐地把自己等成了昆仑女神。有人说,杨丽是在等她修路的丈夫。
1956年开始,为了连接新藏,新藏公路开始建设,一路上冻土、强烈的紫外线辐射、长日照、巨大的每日温差,无不折磨着当时建设公路的工人,而杨丽的爱人就是工人中的一员,当时身为知青的杨丽与爱人相知相爱,在昆仑山口、新藏路边搭起了窝棚,等着爱人完成建设任务回到这里,与她一同开启人生的新的篇章。
可杨丽她却没能等到爱人回来,在祖国建设的初期,其艰苦条件是如今的我们难以想象的,缺少大型机械,缺少如今丰裕的后勤保障,难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意外导致同志的牺牲,例如成昆铁路沿线就有22座烈士陵园,杨丽的爱人也很有可能是牺牲在了建设的过程当中。
有人说,杨丽是在等她入伍的儿子。杨丽第一次被政府工作人员注意到,就已经是一个四十多岁精神恍惚的女子,工作人员综合了各方面的信息,筛查了当地二十年来的牺牲人口信息,找到了一位姓杨的中尉。这位中尉1996年大学毕业,后因为高原反应突发急症牺牲。
同时,杨丽的种种反应也在印证着这些推断,每当中秋节,杨丽都会独自地神伤一阵,而看到“大学”二字,她也会格外的激动。
而沿着她的住处继续走进昆仑山,就是海拔4300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曾有人在那里见到过杨丽,她蹒跚的脚步在陵园中转了一圈又一圈,陵园的墓碑也是变得锃亮。
高原上的兵都是这样,高原病时时刻刻都在困扰着他们。饭煮不熟,水中常常漂浮着羊毛牛粪。
与外界的通讯也难,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军车每每经过杨丽家门都要鸣笛示意,这位战友的母亲失去了儿子,这位战友的母亲化身昆仑的守护者,这片高原上的子弟兵,也就都变成了她的孩子。
三、继续的等待
并非没有人想要彻底地帮助杨丽解决困境。当地政府在了解杨丽的情况后,数次联系其提供帮助,其中包括搬迁进城市、提供养老院床位等,但是无一例外都被杨丽拒绝了,这位固执的女神恪守着她的信条。
除此之外,政府与各界人士也不断地寻找着杨丽等待的人,但杨丽面对一桩桩寻人结果,并不肯定,也不否认。仿佛只要她不点头,找到的一个个烈士就一定不是她等待的那位,她的亲人就一定会回来。
杨丽自身的身世也依然是个谜,所有人都不知道她的家乡在哪里,她的其他亲人在哪里,仿佛这些,杨丽自己也全都忘记了。
如今,杨丽仍然在昆仑山,在新藏线边,靠往来人员的物资补给为生,接受着过路者的敬意。
毫无疑问,人的一生会有许多风雨,有的人咬咬牙,闯过了暴风雨;有的人因为懈怠,被风雨击溃,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
而杨丽不同,面对失去亲人的风雨,面对苦苦等待的折磨,她蔑视风雨,为了点亮亲人回家的灯,在风雨之中毅然挺立,二十年之久是杨丽对人生愿望的尊重,也是她实现此生人生价值的方式。
谁也不知道她还会等多久,或者说还能等多久。
也许某天经过的军车鸣笛却没有收到回应,也许某天杨丽就硬挺挺地倒在路边。但是她的精神会永远地留下,经过她住处的汽车也仍然会鸣笛,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我仍然会保持对她的敬意。
来源:头条号长亭古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