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的中文命名法
清朝1855年,英国医生和传教士合信在上海墨海书馆发表了一篇名为《博物新编》的科学书。[1]在这本书中,元素被翻译为“元质”,并介绍了诸如氢气,氮气和氧气等气体的特性和制造方法 。元素名称的翻译不一致,氢被翻译为“轻气”或“水母气”,氧被翻译为“养气”或“生气”。氮是“淡气” 。“水母气”似乎是基于英语单词“hydrogen”的词源的翻译,其他翻译似乎与相应英语单词的词源无关。
自《博物新篇》之后,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金石识别》、《格物入门》、《化学初阶》、《化学鉴原》等书籍试图将化学元素的名称翻译成中文。[1][2]正如后面的对照表所示,这些译词因作者而异。
美国医生兼传教士玛高温和华蘅芳译了詹姆斯·德怀特·达纳的矿物学文件《Manual of Mineralogy》,名为《金石识别》 。在所有12卷的第11卷的末尾,都有一个原子量列表,称为“重率全表”,并且元素名称有些意译,有些音译,例如,英语“sodium”(钠)翻译为“素地恩”,“夕里西恩”被认为是英语“silicium”(“silicon”的同义词)(硅)的翻译。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著有《格物入门》。全7卷中卷六处理化学,其中有一个元素一览表,名为“原行总目”。该一览表所载元素部分附有中文翻译,其译词如下表所示,大致为直译。本书翻译为砷的“信石”是指在信浓国生产的石头,其中含有三氧化二砷。翻译成锰的“蒙石”,可能是音译。
嘉约翰和何了然以乔治·福恩斯(George Fownes)的《Manual of Chemistry》和大卫·埃姆斯·威尔斯(David Ames Wells)的《Well'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Chemistry》为基础著有《化学初阶》 。如下表所示,元素名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音译。意译如“钒”(铝),通过在“矾”的同音字“凡”中添加金字旁,表示铝。音译如“鍟”(锌),用“星”模仿英语“zinc”的发音,表示锌。
傅兰雅和徐寿将《Well'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Chemistry》翻译为《化学鉴原》。该书采用的命名规则在卷一“第二十九节 华字命名”中进行了说明。由于很难以简明的方式意译元素的名称,并且对西方名称完整音译会过于冗长[note 1] ,因此,将西方发音的第一个音节译成一个汉字,如果不方便,则将下一个音节译成一个汉字,并向该汉字添加了偏旁(石字旁、金字旁)表示元素种类[note 2] 。另外,如果元素名称不是一个汉字,化合物命名就不方便,因此“白铅”或“倭铅”改为音译“锌”(zinc)[note 3],“白金”改为“铂”[note 4]。
在《化学鉴原》中,只有元素名称是一个汉字,才能命名化合物。在该书中,将组成式和分子式的元素符号替换为汉字,并将阿拉伯数字替换为汉字数字表示化合物。例如,在该书中,三氧化硫(SO3)为“硫养三” [note 5] ,二氧化碳(CO2)由“ 炭养二”表示(“养”为“养气”,即氧气。实际上是直写)。
下表对这四部书中1-35号元素的翻译进行了对比[1]。“淡气”在《格物入门》中指氢气,而在《化学初阶》和《化学鉴原》中指氮气;“钒”在《化学初阶》中指Al(铝),而在《化学鉴原》指V。另外,《金石识别》是多字音译,《格物入门》是意译,《化学初阶》是单字翻译(包括音译和意译),《化学鉴原》是单字音译,这种趋势可以看出来。此外,可以看出,目前的翻译类似于《化学鉴原》的翻译。
早期的元素中文翻译
序数
符号
金石识别
格物入门
化学初阶
化学鉴原
现代名称
1
H
轻气
淡气
轻气
轻气
氢
3
Li
劣非地恩
鋰
鋰
锂
5
B
布而伦
硼精
硼
𥑢
硼
6
C
炭
炭精
炭精
炭
碳
7
N
硝气
硝气
淡气
淡气
氮
8
O
养气
养气
养气
养气
氧
9
F
夫罗而林
弗气
弗气
氟
11
Na
素地恩
鹻精
鏀
钠
钠
12
Mg
美合尼西恩
镁
镁
镁
13
Al
哀卢弥尼恩
矾精
钒
铝
铝
14
Si
夕里西恩
玻精
玻
矽
硅、矽
15
P
燐
光药
燐
燐
磷
16
S
硫磺
硫磺
硫磺
硫
硫
17
Cl
绿气
绿气
绿气
绿气
氯
19
K
卜对斯恩
灰精
𨦗
钾
钾
20
Ca
丐而西恩
石精
鉐
钙
钙
23
V
凡奈地恩
𫔍
钒
钒
24
Cr
客罗弥恩
鏴
铬
铬
25
Mn
孟葛尼斯
蒙石
锰
锰
锰
26
Fe
铁
铁
铁
铁
铁
27
Co
苦抱尔
镐
钴
钴
28
Ni
臬客尔
镉
镍
镍
29
Cu
铜
铜
铜
铜
铜
30
Zn
白铅
白铅
鍟
锌
锌
33
As
砒
信石
⿱信金
鉮
砷
34
Se
西里尼恩
硒
硒
硒
硒
35
Br
孛罗名
溴
溴
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