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与樊胜美
作者
归途如虹
看过《欢乐颂》的朋友们都应该会比较心疼剧中的樊胜美。樊胜美有美貌,也有一份看着还算体面的工作,却活得并不快乐。她有一个败家的哥哥,有一个溺爱儿子的母亲,被父母视为提款机和卫生纸,总是在替哥哥解决各种问题。原生家庭对于樊胜美而言,不是温暖的港湾,而是挥之不去的梦魇,是摆脱不掉的压力,让她感到窒息。
《欢乐颂》的热播引发了大众对“现实版樊胜美”的关注,让大家悲哀地发现,原来社会上像樊胜美这样被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拖累的女性还不少。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和樊胜美一样,有一个不学无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哥哥,有一个将儿子宠坏了的母亲。表面上,薛宝钗端庄大方,心境平和,实际上,对于自己的处境,薛宝钗还是挺焦虑的。
《红楼梦》第三十回里,贾宝玉说薛宝钗像杨贵妃那样体丰怯热,薛宝钗听后顿时感到大怒。不过,薛宝钗有涵养,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只是红着脸,冷笑着说道:
“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可见,薛宝钗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哥哥是有所抱怨的。不过,在古代,长兄如父,已经失去父亲的薛宝钗平时必须将自己对哥哥的不满情绪压抑住。可是,她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也有发泄情绪的需要。贾宝玉将薛宝钗比作杨妃,戳中了她的心事,让她想到了自己那不争气的哥哥。可是,大家闺秀的修养让薛宝钗不能过于直白地发牢骚,只能含蓄而克制地吐露一下自己的满腔心事。
后来,贾宝玉因为琪官被贾政痛打了一顿。薛姨妈和薛宝钗都误以为是薛蟠把贾宝玉和琪官的关系说出去的。薛蟠大感冤枉。薛宝钗好心劝哥哥以后少出去胡闹,少管闲事,安分守己一点,免得遭人怀疑。可是薛蟠不仅不领情,反而觉得很委屈,甚至借着酒劲,发起狠来,扬言要打死贾宝玉。薛宝钗看母亲慌了神,便劝哥哥忍耐些,不要再闹了。结果薛蟠却大为光火,说:
“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薛蟠这样说太口不择言了。要知道,在古代,名节对于女性来说甚至比生命更重要。薛蟠说薛宝钗因为贾宝玉有通灵宝玉,便想到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是很伤害薛宝钗的自尊心的。薛宝钗觉得,自己苦口婆心地劝哥哥,完全是为了哥哥好,可是哥哥却如此侮辱自己,自己的一番苦心彻底付诸流水,感到非常失望,于是,便整整哭了一夜。
第四十五回里,薛宝钗说自己和林黛玉是同病相怜,让林黛玉不要作“司马牛之叹”。林黛玉觉得自己父母双亡,又没有兄弟姐妹,背井离乡,寄人篱下,于是经常顾影自怜。薛宝钗则认为,自己有哥哥也基本上等于没有,甚至还不如没有,和林黛玉的处境比也只是略强一点。薛宝钗这样说,绝不仅仅是为了安慰林黛玉。这是她的真心话,她多么希望自己有一个靠谱的哥哥啊!可是她和樊胜美一样,摊上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哥哥,没办法,只能把眼泪都埋在心里,只能努力做好自己,努力帮母亲排忧解难。薛宝钗还无法像樊胜美一样在母亲面前淋漓尽致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她没有任性的资格,只能接受命运。
不过,薛宝钗比樊胜美幸运。薛姨妈不像樊胜美的妈妈那样会因为儿子对女儿又打又骂。薛姨妈清楚,儿子是靠不住的,薛家只能靠女儿薛宝钗,所以把女儿当成自己的主心骨,能够接受女儿的建议。
薛蟠因为想要调戏柳湘莲,被打了一顿。薛姨妈觉得气愤,想要教训柳湘莲,为儿子报仇。稳重明理的薛宝钗立刻劝母亲不要把事情闹大,以免家族的名誉受损。薛姨妈立刻冷静了下来。薛蟠觉得无脸见人,想要外出游历。薛姨妈舍不得儿子。薛宝钗便对母亲晓之以理,让母亲给薛蟠一个成长的机会。薛姨妈觉得女儿分析得头头是道,便答应让儿子出去历练。
樊胜美的妈妈比薛姨妈要更加溺爱儿子。为了儿子,她不断压榨女儿,让女儿感到无可奈何,忍无可忍,甚至憎恨母亲和哥哥。樊胜美觉得,自己尽到了做女儿的本分,对父母已经够孝顺了。可是,她妈妈却觉得樊胜美对哥哥太心狠。一个做母亲的,丝毫不考虑女儿的处境,一心只想从女儿那里拿钱给儿子花,也难怪樊胜美会抱怨自己不像是亲生的。母亲的溺爱,让樊胜美的哥哥觉得自己无论闯了多大的祸,都有人替自己摆平,所以非常缺乏责任感。这样的原生家庭,让樊胜美背负了太沉重的压力,感到心力交瘁。
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不仅会让做女儿的内心受伤,也很有可能让做儿子的成为啃老族、妈宝男、巨婴。这样的悲剧在现实中时有发生,让人心痛,更值得大家深刻思索。
原标题:《薛宝钗与樊胜美》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