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张嘉译现状曝光!身患强直性脊柱炎,病情严重到走路都站不直
一部接一部的作品,把他从“叔圈天菜”捧成了“演技教科书”。而“张嘉译”这三个字,也成了观众放心点开的品质保证。
可就在他事业最风光、奖项拿到手软的时候,2020年,他悄悄又把名字改成了“张嘉益”。
这一下,外界都炸锅了。有人说他风水不顺,有人猜是信佛改命。但真相往往比猜测更残酷。他这一改,不是求名,而是求“益”——对身体有益的“益”。
原来,他早就被一种叫“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折磨了二十多年。
强直性脊柱炎,不死的癌症
早在他25岁那会儿,也就是1995年前后,他就被确诊了强直性脊柱炎。这个病名字绕口,但对患者来说,每个字都像钉子一样扎进骨头。
张嘉译自己在节目里说过:“这病疼起来,后背像石头一样硬,根本躺不下。”他每天早上要用热水冲背,才能缓解一点点僵硬,不然连衣服都穿不上。
这不是普通的腰疼,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攻击脊柱和骨盆连接的地方。
一旦发作,疼得像刀割,久而久之就像被“石化”了一样,脊柱逐渐僵硬、定型,最后连头都抬不起来。医学界干脆给它起了个外号:“不死的癌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大约有0.1%到0.5%的人患有这病,中国也不在少数。
问题是,它目前没法根治,只能靠药物压着、物理治疗缓解。
张嘉译的情况属于中重度,很多人都注意到他走路姿势怪——弯着腰、手臂像钟摆一样大幅度摆动,那不是演技风格,而是病态的“自我保护”。
拍《白鹿原》时,他已经不能直立久站,但为了角色,他硬是顶着病拍完了整部戏。连导演都说:“嘉译老师太敬业了,每天早起热敷、按摩、贴膏药,他从来没抱怨一句。”观众看的是戏,他扛的是痛。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病对精神的摧残不比生理轻。年轻时正该意气风发,却每天被疼痛困住;成名后拍戏最多时一年七八部,却连睡个囫囵觉都难。他在一次访谈中说:“我习惯了疼,但不想认输。”
认不认输是一回事,身体答不答应又是另一回事。
钱能治百病?但治不了这份无奈
看着张嘉译在镜头前从容不迫、风度翩翩,谁能想到他背后每天都在和病魔角力?
他不是没钱,也不是没资源,问题是钱再多,碰上这种自身免疫类疾病,也只能缓解,没法彻底断根。
生物制剂、物理康复、进口药、定制营养……他都能负担得起,但这些手段顶多让他“活得没那么痛”,而不是“治得彻底好”。
一针生物制剂动辄上千,长期打下来一年费用轻松破十万。普通人得了这个病,很多连医保都不敢动,生怕报销额度用完。明星虽然有钱,但面对这种病,也只能是“延长战线”。
张嘉译不是个例。周杰伦也患有强直性脊柱炎,李宇春甚至为这个病写了一首歌叫《五脏六腑》,歌词里写的那句“我撑着不倒下”不是文艺,是实录。
他们的经历再次证明:明星的光环,挡不住身体的崩溃。人前再风光,病痛面前都一样孤独。
而张嘉译从“译”到“益”的改名,其实也藏着点小心思。他没解释这个“益”到底指什么,但结合他的经历来看,可能是希望身体“有益”、生活“有益”、人生“有益”。这不是迷信,也不是炒作,是一个中年男人对命运低头时发出的温柔请求。
他从不在公众面前流露脆弱,顶多在接受采访时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习惯了”。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一次走上片场、每一次站在镜头前,背后都有无数个晨起灌汤般的清晨、药片排成队的日子。
戏骨不老,但身体也有台词
张嘉译的故事,不是悲情剧,而是现实剧。他不是倒在病床上的“悲情主角”,而是那个带病坚持演完一场场大戏的“硬核劳模”。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告诉我们:一个好演员,不光靠演技,更靠对命运的扛。
可这份扛,不是无底线的硬撑。当健康开始透支,连“站直”都成了挑战,那些名利、奖杯、角色,终究只是外壳。真正撑起他人生厚度的,是他不愿示弱的那点倔强,是他对生活、对职业的爱。
人这一辈子,终究绕不开一个问题:你愿意用什么去换什么?张嘉译用身体换来了角色,用疼痛换来了敬业的标签。可现在,他最想要的,可能只是一个能躺着睡到天亮的夜晚。
希望他以后少些疼痛,多点轻松。不光是他,所有和病痛作战的人,都值得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健康这事儿,谁都别赌命。
因为到头来,什么都能等,唯独健康不能。
信息来源:张嘉译改名张嘉益,国民大叔的背后藏着多少痛——澎湃新闻2020-10-01 08:41
信息来源:张嘉译改名张嘉益,国民大叔的背后藏着多少痛——澎湃新闻2020-10-01 08:4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