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骑ofo发生事故死亡:降低社会风险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2264 admin
世界杯历届冠军名单

原告律师认为,受害人不足12周岁,而ofo对投放于公共场所的车辆疏于看管,该自行车上也无任何警示受害人不得骑行的提示,且该车辆上安装的机械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相关事件

6月18日,河南郑州发生一起未成年人骑小黄车摔倒身亡的事故。据报道,该男孩年龄为13岁,破解了小黄车机械锁的密码,在下坡路骑行时由于车速过快摔倒身亡。

二、网民观点

由于共享单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此次事件的社会关注度极高。中正舆情监测数据显示,该事件的舆论倾向于一边倒,多数网民站在了ofo一方,认为死亡儿童不满12周岁,本身不具备骑共享单车的资格,而且“偷盗”共享单车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责任在于孩子自身以及家长管教不严。死者家长索赔878万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不满,认为这是在讹诈碰瓷。此外,也有少量网友认为ofo锁具的设计存在漏洞,应当对儿童的死亡承担责任。以下摘录部分网友观点:

网易桂林网友:不到12岁不能骑自行车上路,这家长不知道?为什么不教育?上马路不可以逆行,这家长不知道?为什么不教育?偷盗是违法行为,这家长不知道?为什么不教育?如果教育了为什么三条一起犯了呢?

网易上海网友:小黄车现在也可以提起诉讼小朋友偷车,一码归一码官司一个一个打,时间多的是谁也不怕谁。

有态度网友06Y-iy:完全就是乱来,我看父母加熊孩子60%,ofo10%,司机30%责任才对。

网易西安网友:哪个意外事故没死过小孩子?你要887万?上海人真值那个钱吗?

江苏网友:ofo这样的公司在日本分分秒赔光破产,急于扩张赚钱不尽到审慎注意义务,什么人都可以骑,当然要对酿成的惨剧负责任。

三、网络舆情传播载体

此次舆情的传播载体主要为新闻网站和微信,微博与其他平台信息量较少。其中,新闻网站的相关报道有384篇,包括新浪、网易、腾讯、中国青年网、cctv新闻、东方网等主流媒体都参与了报道,占网络舆情总量的48%;微信上相关信息为360篇,占舆情量的45%;新浪微博与其他平台信息量较少,占比为7%。

四、舆情观察

自去年以来,共享单车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并覆盖全国,成为受人们欢迎的出行方式。五颜六色的单车为市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交通拥堵、占用公共空间等社会问题。上海11岁儿童骑ofo发生事故导致死亡事件,从另一个维度展现了新生事物的弊端与风险。

出人意料的是,针对该事件,网民几乎“一边倒”地支持ofo,对于不幸遇难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长反而缺乏同情,878万的天价索赔更是激发了网民的愤怒,有的网友还为其贴上“碰瓷”的标签,可见孩子家长的诉求难以得到认同。

顽皮是孩子的天性,家长没有尽到教育和看护的义务,是悲剧的发生原因之一。但是,此次事件更值得反思的是共享单车密码锁存在的漏洞。使用过单车的人都知道,如果前一位用户没有上锁,或者上锁后没有打乱密码,下一位用户无需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骑行,此外,网上还流传着听声音破解密码锁的方法。

正因为这些漏洞的存在,才会出现儿童骑着单车在街上横冲直撞的现象,由于儿童缺乏安全意识,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很显然,ofo公司对于这种潜在的风险预判不足,没有重视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值得肯定的是,悲剧发生后,ofo公司发表声明,表示要“研究出一套有效的防范机制,从源头上杜绝12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单车”。因而,此次事件可能会成为该行业的一个契机,通过技术的革新让社会更加完善,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对于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公司来说,这也是避免负面产生的根本方法。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如何理解中国股市是融资市,所以大部分股民不赚钱 周鲂和周瑜是什么关系?关系是好还是坏?